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全诗

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全诗

智力达人 2025-04-21 02:40:36 趣生活 3730 次浏览 0个评论

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浩瀚星空中,有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辰,那就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《从军行七首·其四》,这首诗以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为核心句,展现了古代将士们誓死守卫边疆、保家卫国的英勇气概和坚定信念,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的世界,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英雄情怀。

诗的背景与创作动机

王昌龄生活在唐朝开元盛世,这一时期虽然国力强盛,但边境并不安宁,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,朝廷频繁派遣军队镇守边疆,在这样的背景下,王昌龄以其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,创作了《从军行七首》,旨在歌颂那些默默无闻、英勇无畏的边防将士,第四首诗尤为著名,因为它集中体现了战士们的决心和勇气。

解析

《从军行七首·其四》全文如下:

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,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
首句:“青海长云暗雪山”

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苍凉的画面:广袤的青海湖上空,乌云密布,遮蔽了远处的雪山,给人一种压抑而又壮阔的感觉,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,更是对当时紧张局势的一种隐喻,暗示着战事的频繁和严峻。

次句:“孤城遥望玉门关”

“孤城”指的是边陲小镇,而“玉门关”则是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,诗人通过“遥望”二字,表达了士兵们身处偏远之地,却心系祖国安危的复杂情感,这里的“孤”字,既指地理位置上的孤立无援,也象征着战士们内心的孤独与坚韧。

第三句:“黄沙百战穿金甲”

“黄沙”象征着恶劣的战场环境,“百战”则强调了战斗的频繁与艰苦。“穿金甲”不仅说明了战士们身经百战,连坚固的铠甲都被磨穿了,更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。

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全诗

结句: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

“楼兰”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城邦国家,历史上曾多次侵扰中原。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成为了全诗的核心,它表达了战士们誓死捍卫国土、直至胜利的决心,这句话不仅是对个人意志的宣言,也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颂扬。

诗歌的艺术特色

《从军行七首·其四》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、雄浑有力的笔触,成功地塑造了一批铁血柔情的军人形象,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(如“青海长云”与“孤城”、“黄沙百战”与“穿金甲”)和象征(如“楼兰”作为敌人的代名词),使得整首诗既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,又富含深刻的思想内涵。

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,这不仅仅是一句豪言壮语,它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面对外侮时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写照,每当我们读到这句诗时,都会被那种超越时空的英雄气概所感染,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勇往直前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,正如古人所言:“青山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。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这种坚韧不拔、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将永远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万号网,本文标题:《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全诗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